新手媽媽在不如期間常會遇到乳房脹痛情況,嚴重的甚至讓媽媽對母乳哺育卻步停止母乳餵養。其實在臨床上,常見到新手母乳媽媽混淆了乳腺阻塞和乳腺炎的情況,前者只需做適當的冷敷、輕輕按摩乳房、哺乳出奶處理即可緩解症狀,而後者則需要醫學治療。那麼到底乳房疼痛屬於乳腺阻塞亦或是乳腺炎呢?
圖片來源:互聯網??
當媽媽們因故沒有移出部份乳汁(過於疲倦/外出/孩子不在身邊等)時,乳汁製造多於輸出,就有機會造成乳腺阻塞,此時媽媽會感覺到乳房有局部硬塊、疼痛、發紅,但感覺良好還沒有發燒,此時如能進行適當的處理,可以緩解狀況。但當情況持續惡化,乳汁一直沒有被移出,乳房出現發炎反應,開始越來越腫脹、合併疼痛發燒,形成「非感染性乳腺炎」,這是全身感覺酸痛不舒服,若乳腺炎合併細菌感染,則就會造成所謂的「感染性乳腺炎」。
圖片來源:互聯網??
處理方式:
01正確和頻繁的給嬰兒吸啜(也需要嬰兒嘴巴是否含奶正確),另外,每次餵哺都可嘗試不同的哺乳姿勢,避免只使用一個姿勢哺乳而造成某部份的乳汁經常沒有移出。可以將嬰兒的下巴或鼻子對著硬塊方向吸啜,或由正常一側的乳房開始餵哺,到有噴乳反射後再換回患側。
02可以嘗試溫敷頸背部,放鬆心情來刺激催產素分泌,引發排乳反射,較容易出奶。由於奶水的排出,主要靠此反射,所以不要一味擠奶或聚焦在乳房,應放鬆心情及身體肩頸及背部,促進反射來令奶水排出。可以請家人用按摩油幫忙按摩一下背部及肩膀,請人協助照顧孩子,讓自己能身心休息,對抗病魔,是乳腺炎期間一項重要的支持性療法。
03乳房若感覺疼痛,可以用椰菜葉、馬鈴薯切片冷敷,消水腫及減痛,從而促進乳汁流出。
04手擠奶:可以從乳暈先輕壓,減輕乳暈的水腫反應,然後向乳暈後側和乳房交接的位置擠奶,手指按壓位置每次往後退一點。手勢成C形,往胸壁內壓,然後擠壓,慢慢讓乳汁流出。在擠奶過程中,可以按摩乳房,和手擠奶交替進行,讓阻塞的乳汁流出。
05若用了以上4個方法二十四小時後都沒有改善,應考慮是乳腺發炎應該就醫,配合藥物治療。大部份媽媽對於使用藥物都存在疑慮,害怕藥物會進入乳汁,從而影響嬰兒身體。其實跟據澳門衛生局網頁—母乳餵哺資訊—哺乳期間用藥安全裡面有明確指指引,例如退燒鎮痛藥(例如:阿司匹林,布洛芬(ibuprofen),對乙酰氨基酚(paracetamol)),和大部份抗生素,如阿莫西林(amoxicillin)等都是哺乳期間安全的用藥。媽媽們可以在發燒期間,合理使用由合格醫生所處方的藥物,無需因過份擔心而令病情延緩治療。
乳腺炎的症狀通常會維持三天到一週不等,所以沒有在瞬間康復是正常現象,媽媽們需時刻保持冷靜,減低焦慮的心情有助於病情康復,為了你的BB健康,母乳哺育需要堅持和忍耐。
圖片來源:互聯網??
扫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