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8岁的赖奶奶被三叉神经痛折磨了十多年,医院就诊,但疼痛症状仍反复发作。近日,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,通过“小针孔”微创治疗赖奶奶的三叉神经痛。
疼痛反复发作已有十多年
赖奶奶在十多年前因为咀嚼、刷牙、谈话或触摸嘴角时,会突然出现面部疼痛,持续时间数十秒后可自行缓解,她形容这种痛就像是放电一般。医院就诊,被诊断为“三叉神经痛”。
经治疗后,刚开始疼痛有所缓解,但仍反复发作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疼痛变得剧烈、频繁,药量也不断增加。疼痛的程度可以说是痛得吃不下饭,睡不着觉。
3年前,因为疼痛难以忍受,医院进行了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,术后疼痛较前缓解。但半年后,效果减退,赖奶奶左侧颜面部疼痛程度逐渐加重,服药后效果也欠佳。
近日,在家人的陪同下,赖奶奶来到医院神经外科就诊。赖奶奶入院后,神经外科医疗团队进行了详细的病情讨论。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岳华介绍,考虑到患者病程长,药物治疗效果差,以及身体状况,建议进行微创精准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。术后赖奶奶面部疼痛较之前明显减轻,虽然面部有局部麻木感,但可以忍受,顺利康复出院。
像被闪电击中的烧灼感
该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岳华介绍,三叉神经是颅脑最粗大的混合性神经,负责脸部、口腔、鼻腔和舌前的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,并把面部的感觉传递到大脑。
三叉神经痛的好发人群,以将近50岁左右的女性为主,其三叉神经痛的概率要明显高于男性。对于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原因,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,各学说均无法完全解释其临床症状。目前认为三叉神经感觉根入脑桥区受血管压迫是主要病因。
此外,多发性硬化、良恶性肿瘤、动静脉畸形、后颅凹畸形、局灶性脑梗塞、牙源性感染导致的颌骨骨髓炎等,也可导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,但相对少见。
很多初发患者常会将三叉神经牙疼误以为是一般牙疼,随着病情发展,发作次数会逐渐增加,疼痛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,所以刚出现疼痛时要及时就医以免误诊。
三叉神经痛不是一种简单的疼痛,它是一种出现于脸部,甚至出现于整个大脑的疼痛。三叉神经发作的痛感是一种抽搐性的,就像有东西在抽着神经一样。也有人形容像被闪电击中,又好像是一种牵拉样、烧灼样的痛。
在医学界,疼痛等级的分级常用的是数字分级法,分为0-10。其中,0为无痛,10为最痛。三叉神经痛患者评分通常在8至10之间。还有一些女性患者形容痛感比生孩子还痛,毕竟分娩的阵痛等宝宝出生后就可以缓解。而三叉神经痛像谜一样的存在,一言不合就发作,其疼痛感会突然而至,让人猝不及防。
微创手术,无需开颅
“疾病本身不影响生命,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,给患者的精神上带来巨大的痛苦。”王岳华说,三叉神经痛发作常无预兆,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,说话、吃饭、洗脸、剃须、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,以致患者行动谨小慎微,甚至不敢洗脸、刷牙、进食,说话也小心,唯恐引起发作。
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后骤然停止。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,间歇期亦长,数分钟、数小时不等,随病情发展,发作逐渐频繁,间歇期逐渐缩短,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,夜晚疼痛发作减少,间歇期无任何不适。
王岳华介绍,由于病因的不确定性,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很多,一般首选药物治疗,药物治疗出现耐受力差后,再及早进行手术治疗。目前,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有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、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、感觉神经根切断术等。
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其原理是在全麻无痛下,利用影像引导,用一根小小的穿刺针,将球囊精准植入三叉神经半月节位置,注入显影剂使球囊扩张,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,破坏三叉神经感觉部分,使得痛觉消失,达到治疗目的。据统计,经皮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对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为70%。
相比传统的微血管减压术,经皮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术不需开颅,创伤更小,更易被患者接受。对于疼痛耐受差、年龄大、体质不佳、基础疾病多且不宜长时间全麻的患者尤为适用,更是为老年患者提供了一种新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