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例
分享
病案:中医治疗面部痤疮
患者:章某某,男,23岁。
主诉:反复面部痤疮6年余。
病史: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开始出现火疔,青春痘,未在意,随后逐渐蔓延至整个面部,伴有脓性分泌物,皮肤瘙痒,疼痛,医院皮肤科就诊,诊断为痤疮,给予外用皮肤药、激光等治疗,时好时坏。半年前来我科门诊就诊,给予中医辨证治疗,间断治疗3月左右,症状明显好转。
查体:面部可见大片状的痤疮,高出皮肤,可见脓性分泌物,压痛,无脱屑。舌红苔*,脉弦滑。
中医诊断:疖(热*蕴结)
中医治则:清热解*利湿
中医方剂:
(治疗均在此方基础上加减)
治疗3个月后:
备注:由于患者外出不方便,治疗经常时断时续。
体会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,随处可生,小儿、青年多见。《外科理例》谓:“疖者,初生突起,浮赤无根脚,肿见于皮肤,止阔一二寸,有少疼痛,数日后微软,薄皮剥起,始出青水,后自破脓出。”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,突起根浅,肿势局限,掀红疼痛,范围多在3cm左右,易肿,易溃,易敛。初起可分为有头、无头二种,一般症状轻而易治,所以俗话说“疖无大小,出脓就好”。但亦有因治疗或护理不当形成“蝼蛄疖”,或反复发作、日久不愈的。多发性疖病”,则不易治愈。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及其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。[病因病机]由于内郁湿火,外感风邪,两相搏结,蕴阻肌肤而成;或由于在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*之邪而生;或因天气闷热,汗出不畅,暑湿热*蕴蒸肌肤,引起痱子,复经搔抓,破伤染*而发。[预防与调摄]1.少食辛辣油炸及甜腻食物,患病时忌食鱼腥发物。2.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澡,勤理发,勤换衣,保持局部皮肤清洁。3.夏秋季节多饮清凉饮料,如金银花露、绿豆米仁汤等。[结语]
疖是发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患,相当于西医的单个毛囊发生的感染,或皮脂腺、污腺发生的感染。其特征为:局部色红、灼热、疼痛,肿势局限,范围多在3—6cm之间,脓出即愈。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夏秋发病为多。好发于头面、颈项、臀部等处。本病应与痈、颜面部疗疮、有头疽、脂瘤染*、囊肿型粉刺相鉴别。热*蕴结证,治宜清热解*,方用五味消*饮加减;暑湿蕴结证,治宜清暑化湿解*,方用清暑汤加减;体虚*恋证,治宜扶正解*,方用四妙汤加减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