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内一科林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高血压的药物治疗,不是吃上降压药就“万事大吉”了,要进行血压持续监测。吃降压药的“学问”很多,如果没有正确应用,不仅高血压治疗效果差,甚至有可能加重病情。有很多高血压患者虽然每天都服着降压药,但血压仍不稳定,波动大,很可能是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不到位:??一、吃药时间不对正常血压有明显的昼夜节律,表现为双峰一谷,在上午6-10时及下午4-8时各有一高峰,而夜间血压明显降低。通常多数高血压患者存在“晨起高峰”,即清晨6至10时血压增高。如果晨峰血压控制不好,就有可能突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,严重影响健康。所以,建议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之前,一定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,以明确自己是否存在晨峰血压,以及进一步指导服药时间。
如果存在晨峰血压,则晨起服药应在饭前空腹服用,最常用的降压药物,如:ACEI(普利类)、ARB(沙坦类)及CCB(地平类),对胃粘膜刺激小,完全可以空腹服用。
二、降压药的类型不合适
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包括:CCB、ACEI、ARB、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。这五大类降压药物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,建议患者在服药之前到心血管专科就诊,专科医生会对其是否存在危险因素、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合并临床疾病等情况进行评估,进行个体化治疗。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;老年患者初始治疗时通常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,然后逐渐增加至血压达标。强调早期达标,降压达标时间为4或12周以内。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,有效控制晨峰血压与夜间血压。短效降压药虽然起效迅速,但持续时间短,不能持续降压,造成血压波动幅度大,类似“坐滑梯”、“瀑布样”,忽高忽低,加重对动脉血管的损害,易引发心脑血管并发症,如:急性心肌梗死、急性脑梗死、脑出血等,甚至危及生命。
三、没有进行高血压病因筛查
如果发现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差,血压不稳定,忽高忽低,一定要进行高血压病因的筛查,即是否存在继发性高血压,就是说血压增高可能是由于某些确定的疾病引起,比如:肾脏疾病、内分泌疾病、血管病变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。一旦患者存在上述疾病,则服用降压药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,使病情加重。
比如肾血管严重狭窄,如果误服ACEI类药物降压,将有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甚至肾衰。而嗜铬细胞瘤的患者会由于降压药的作用,增加血压忽高忽低的幅度,甚至出现严重的低血压昏迷。
所以,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之前要常规进行病因筛查,除外继发性高血压,确定没有服药禁忌症之后才可进行药物治疗。
因此我们建议,高血压患者发现血压不稳定,忽高忽低,一定要到心血管专科就诊,由专科医生进行指导,不能私自调药或换药。
心血管内一科疗区:-
心血管内一科门诊(周一、三、五、日):-
?如果有需要,欢迎您随时联系我们????????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