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://www.xxzywj.com/m/年10月的一天,邓颖超找到了在身边工作多年的秘书钱嘉东、赵茂峰、纪东和赵炜,对他们说:“组织决定通知你们四位秘书,知道总理得的是什么病,医生估计,这个病在别人身上可能会活得长一些,但在他身上,可能熬不过明年的春节。”
所有人听了都非常难过,但当着邓颖超的面,他们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,在离开邓大姐走出门的一瞬间,才忍不住潸然泪下。
作为周总理和邓大姐身边最为亲近的工作者,他们对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其实非常清楚。
图|年10月周恩来在北京东方红石油化工总厂视察
年5月,周恩来在一次常规体检之中查出了膀胱癌,这两年,周恩来一直在被病痛折磨着。年住进医院之后,每隔一两个月就要进行一次手术,后来还检查出了结肠癌。
此时此刻的周恩来已经非常虚弱,完全不能下床,消化道也发生部分梗塞。营养物只能通过鼻饲管进入胃肠道,虽然身体极为瘦弱,但腹部却胀得厉害。后来鼻饲管也不能再使用了,改为每天静脉时输入必要的营养物质。
周恩来几乎没有什么力气说话,但头脑一直很清醒。他们眼看着周恩来一点点消瘦,最后只有六、七十斤。只是没有想到,周总理的病程发展这么快,留给他们的时间,已经不多了。
年11月,经历了一次大手术的周恩来刚刚醒来,医院将邓颖超喊过来,并且一定要在赵炜秘书的陪同之下。赵炜从年起任邓颖超的生活秘书,和邓颖超之间感情非常深厚。
周恩来见到赵炜,从被子里伸出手来,对她说:“赵炜,我们握握手吧!”
北京的冬日非常寒冷,赵炜刚刚从屋外进来,怕自己手凉,冷着了总理的手,赶紧摇了摇头:“总理,我手凉,不用握了。”
但周恩来很坚定:“要握!”
赵炜似乎已经察觉到了什么,她犹豫了片刻,伸出手去,周恩来轻轻握住她的手,说了一句话:“你要照顾好大姐。”
图|年10月23日周恩来(左)和冈崎嘉平太在宴会上,庆贺中日邦交正常化
一次又一次的手术,周恩来知道这是医护人员为他抢时间,他自己的身体情况,他自己太了解了。
邓颖超和周恩来相濡以沫几十年,在周恩来病重期间,邓医院跑,无论刮风下雨,恨不得时时刻刻都能够陪伴在周恩来的身边。
周恩来每次看向窗外,看到已是满头白发的邓颖超步履蹒跚地走过来,他的心总是放不下,一定要说清楚,安排好。
赵炜百感交集,只能点了点头,哽咽着说:“总理你放心,我会照顾好大姐的。”
周恩来似乎终于完成了心愿,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了。
12月31日,秘书医院看望总理。
周恩来从昏迷之中醒来,看见朝夕相处的秘书们都在身边,他勉强着向大家挥了挥手,用十分微弱的声音朝大家打招呼:“你们来了。”
秘书们点点头,他们不敢说话,连大声呼吸都不敢,生怕一个不小心,忍在眼眶之中的眼泪就落下来了。
周恩来休息了一会儿,对大家说:“问家里同志们好,我累了……”
图|年6月9日周恩来陪同外宾来到延安
周恩来数十年如一日,争分夺秒地工作着,他从不喊累,几乎没有个人休闲娱乐的时间。他燃尽了生命之光,在最后一刻,才说出了这个“累”字。
过去一直为周恩来理发、推拿的北京饭店理发师朱殿华许久没有给周总理理发了,听闻周总理住院了,他托人送了三次信,医院为总理整理一下头发和胡须。
周恩来却不想朱师傅来:“你瞧我病成这个样子,老朱给我理了这么多年的发,他见了我会难受的,别让他来吧”
周恩来觉得自己精神还不错,就让邓颖超坐在床边和自己聊天。
周恩来一向积极乐观,和邓颖超很坦然地聊起了自己的病情,希望自己走后,邓颖超也能平静面对,不要责怪任何人,而且一定要感谢医疗小组和关心他们的所有人。
说完这些话后,周恩来突然唱起了《国际歌》……
邓颖超深情地注视着周恩来消瘦的脸庞,他已经被病痛折磨得脱了形,但神采奕奕的眼神一如昨日。
48年前,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的南昌起义军一路奔向上杭,年轻的周恩来穿着灰色的军装和草鞋,在城外弃鞍下马,回过头向身后的战士们挥着手,高声领唱起《国际歌》,将上杭城的老百姓们唱得热血沸腾。
过了几天,国民革命军20多岁的团长贺文选因为在战斗中重伤牺牲,上杭的军民为这位年轻的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葬礼。
周恩来亲自执绋走在前头,带领着战士们再次唱起了《国际歌》!
“团结起来到明天,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……”
是斗志之歌,是离别之歌,也是斗志之歌!它的字字句句浓缩着周恩来的一生。
在无尽的黑暗中,铿锵的乐曲让逝去的人不再孤独,让活着的人不再沉溺于悲痛之中不可自拔。
图|周恩来在最后一次会见外宾时,泰然谈到死神的来临
在场的医护人员感动不已,邓颖超心里明白,周恩来这是在同他们乐观地告别。
他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一道谢,最后向邓颖超说了一句:“一切都拜托你了。”
医生们为了抑制周总理的病痛,不得不使用安眠药和止痛针,没过多久,止痛针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了。周恩来常常疼得浑身颤抖,脸上、身上都是汗水。
他屏住呼吸,死死看着天花板,一动不动,咬牙坚持着。如果是在半夜疼醒,他会赶忙询问身边的护士:“我喊了没有?”
护士赶忙说:“你叫叫没关系的,如果你疼,你就叫,没关系的。”
周恩来摇摇头,作为一位无产阶级战士,无论是面对敌人还是病魔,都不能哼一声。
只有一次,周恩来实在忍受不住肝胆俱裂的疼痛,他将张佐良医生喊了过来,忍痛询问着:“张大夫,我实在忍不住疼了,想哼哼,行不行?”
张佐良心痛地说:“总理,总理,你疼就喊……没关系……怎么样疼得好一些,就怎么样!总理,你别……别再拘束……自己了。”
张佐良见过太多被病痛折磨的病人了,可没有见过周恩来这样的,从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脆弱和痛苦。
他忍不住自己的眼泪,又深刻明白在病人面前,医生流泪是非常不妥的,只能赶紧离开病房,站在屋外,摘下眼镜不断擦拭着。
生命的最后时刻,周恩来的战友们、同事们络绎不绝来看他。哪怕总理还在昏迷,一句话都不说,他们就这么静静坐在他身边。
叶剑英自从知道周恩来身上发现了癌细胞,就一直在为他的病情操心着。只要空闲下来,他就主动去找周恩来的主治医生了解治疗情况,还会出席医疗小组专家们和工作人员座谈。他总是说:“能延长一天就延长一天,哪怕是多延长一小时一分钟。”
图|周恩来抱病参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,在第一次会议上做他的最后一次《政府工作报告》
医院的时候,叶剑英的手上总是拎着吃的,后来周恩来不能吃了,他就拿给医护人员吃。
一次,叶剑英钓到一条30多斤的大草鱼,医院来,这条鱼被分成了好几部分,又是红烧又是清蒸又是炖汤,都没有吃完,周恩来就送给医疗组的专家和医护人员吃。
叶剑英听说周恩来吃了鱼,钓鱼的积极性更高了,过了几天又派人送鱼过来。
后来周恩来不能说话了,叶剑英依旧坚持来看他。
每一次,叶剑英就静静坐在病床边上,轻轻握着他的手,一句话都不说,就看着周恩来。
这样的战友深情,让人看了心情沉重,不禁落泪。
年底,叶剑英最后一次来见周恩来,周恩来朝他微微一笑。叶剑英让医护人员暂时离开,向周恩来汇报了中央的重大问题。
叶剑英谈话出来之后,把张树迎和卫士高振普喊到面前,让他们24小时守在总理身边,只要总理有什么话要说,就一定要记下来。
然而周总理生命的最后几天,紧闭双唇,决口不谈政治。
年元旦,已经进入弥留之际的周恩来在似睡非睡之中听到了电台的广播,那是毛泽东的两首词《重上井冈山》和《鸟儿问答》。
他吃力地对赵炜招了招手,让她念给他听。当听到诗词中“不须放屁,试看天地翻覆”之时,周恩来的嘴角抽了抽,露出微笑。
即便是这个平常不过的表情,周恩来的额头上已经满是汗珠。
生命的最后,他最爱的就是这两首词,好几次让工作人员拿出来再念给他听一听。
图|毛泽东周恩来握手,后方为邓小平
1月5日,医护人员为生命垂危的周恩来做了最后一次手术,将肠道里堆积的残渣清除出来,希望能缓解他的痛苦。
这一次,周恩来不同平日的积极配合,始终不愿意接受手术。他不想再麻烦专家了,希望他们能够为更多的人治病。
他难得露出了恋家的情绪,对医生们说:“唉,出来两年多了,真想回去住住啊!”
他知道回家会让医护人员非常为难,也就只是提了一句,并没有坚持。
1月7日,周恩来病情继续恶化,长期处于昏迷状态。他的意识依旧很清醒,对站在身边的吴阶平医生说:“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。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,那里更需要你们……”
他的声音已经非常微弱了,但这句话大家听清楚了,这是他留给人世间最后一句话。
他一直看着门口。从11点一直看到12点多。
大家询问周恩来在找什么,他摇摇头,什么也没说,只是静静看着……
1月8日一早,医院值班人员打电话给赵炜,语气急促:“赵炜,快来快来!不好了,不好了!”
赵炜一下子明白了。
图|周恩来与邓颖超
邓颖超正在刷牙,得医院赶过去,赵炜一直扶着她,怕她跌倒。
而当她们走进病房,已经迟了,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都站在一旁哭泣着。
邓颖超没有来得及和周恩来道别,她一下子扑倒在周恩来身上,抚摸着周恩来的面颊,轻轻地吻了一下他的额头。
所有人都在心痛后悔,周总理明明最后在找的就是妻子啊!他们为什么没有在最后时刻将邓颖超喊过去,让他们能见上最后一面。
纪东是几位秘书之中年纪最小的一个,在周总理去世前的两个月,医院跑,向总理汇报工作,处理公务。
他一直觉得周总理一定会出院的,只是这次病得比较重,要耗上一段时间。
因为他清楚地记得,这次周恩来住院之前,是他整理的文件资料。当时周恩来看到一份重要的文件,嘱咐纪东一定要将文件留下,他说好等他回来亲自处理的。
这句话给了纪东很大的希望,他将文件妥善地锁在了柜子里,等着周恩来回来处理。可周总理怎么会食言呢?他怎么能,真的不再回来了呢?
图|周总理和工作人员在专机上(后排右一为纪东)
朱殿华师傅第一时间收到了周恩来逝世的噩耗,医院为周总理整理遗容。
在见到面部消瘦、双颊深陷、胡子老长的周恩来之时,朱师傅失声痛哭。
为周恩来整理好遗容后,朱师傅弯腰打扫地上的发须,偷偷留下了周总理的一缕头发作为念想。
他还是禁不住询问总理秘书,为什么周恩来这么长时间始终都不同意他来给他理发呢?
秘书流着泪将总理的原话告诉朱师傅,朱师傅又忍不住泪如雨下。
医院的副院长韩宗琦主动要求来为总理办理后事。
韩宗琦的母亲是邓颖超的同学,两家人在重庆交往颇多。年,韩宗琦成了周恩来的牙科医生,后因为医术高明,被调到医院担任副院长。
对他而言,为周总理办理后事,是晚辈“尽孝”。邓颖超叹息道:“我们这辈子没儿没女,想不到恩来倒得了你的济了。”
周恩来的警卫员张树迎和高振普送来一套总理的衣服,衣服已经陈旧发黄了,每一件上面都有补丁。
韩宗琦非常生气,询问他们为什么不挑一套好的来,张树迎说:“在总理的衬衣中,这是最完整最新的一件!实在选不出一件没有补丁的新衣服”
邓颖超对韩宗琦说:“这是恩来的作风,平时为他添置一件衣服都很难,他死后咱们还是要尊重他,不要为他浪费钱了,新的旧的都一样,最后一把火都要烧掉的。这样做也许有人会责怪你们,那也是暂时的。”
图|周恩来遗容
韩宗琦接过衣服,如千斤沉重,他怀着无比心酸的心情,走到了周恩来的病床边,为总理穿衣。
韩宗琦注意到周总理手腕上的手表还在走着,这是一块20多年前的“上海牌”国产手表。表盘已经发黄了,表带也断了,断裂的地方用白布连接起来。韩宗琦将手表取下,用一块白布包好。
周恩来身上还佩戴着一枚毛泽东像章,毛泽东像章有很多式样,周恩来最喜欢的一枚就是上面写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,所以经常带在身上。
周恩来一生勤俭,随身带的只有这两件旧物。
叶剑英急忙赶过来,张树迎和高振普将白纸交给叶剑英。他们非常惭愧,觉得对不住叶剑英的重托。
而叶剑英看着那张白纸,瞬间泪流满面,似在自言自语:“唉,他一生顾全大局……”
周总理去世后,治丧规格一再被人压低,遗体告别时间限定为2天,人数2万人,地点在医院的太平间之中。吊唁仪式为3天,人数限4万人,地点在劳动人民文化宫。
图|宋庆龄在告别仪式上慰问邓颖超
1月10日、11日,在沉痛的哀乐声之中,干部和群众们列队向周恩来总理告别。他们依旧不愿接受周总理已经去世的事实,捶胸顿足,嚎啕大哭,呼喊着:“总理啊总理,你不能走!”有的想要扑向周总理,再靠近他看一眼。
朱德和周恩来的战友情谊长达半个世纪,在告别仪式上,他红着双眼,久久站在老战友的面前不愿离去,缓缓举起手,向周恩来敬了一个军礼。
医院东大门对面就是东单公园,公园之中也有很多人民群众等待着见周恩来最后一面。
下午,告别仪式已经结束,公园中还有上千人等待着,时时传来压抑的哭泣声。治丧小组的同志们只得来到东单公园,劝群众们先回家,大家只好含着热泪慢慢散开。
2天的告别仪式,工作人员们都在等着毛主席的出现,周恩来是毛泽东最为亲密的战友,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,几十年生死与共,不分彼此。工作人员们坚信,毛主席一定会来看周总理最后一面的,可两天过去了,毛主席没有来。
那时候的毛泽东重病在床,已经走不动路了。
在听到秘书流着泪向毛泽东读中央政治局送来的《讣告》清样之时,毛泽东忍不住落下两行泪水。
年轻的秘书张玉凤同志出于对周总理的热爱,没有考虑周全,脱口而出:“主席,您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?”
毛泽东拍拍他的腿,吃力而又悲痛,对张玉凤说:“我也是走不动了。”
图|叶剑英慰问邓大姐
11日下午4点30分,周总理的遗体即将送往八宝山火化。
周恩来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来了,他们陪同着邓颖超向遗体三鞠躬,邓颖超站到了水晶棺之前,她只想要多看一眼,多留一秒。
60年,是一个人的大半辈子,但对邓颖超来说,60年还远远不够。
告别厅之中出现了混乱,上百名工作人员们都哭喊着围了上来,都争着想要见周恩来最后一面。
摄像和录音的记者们一边流泪一边往前面挤着,想要拍下周总理留给世人的最后镜头。
人们围着棺木一直都不愿离开,治丧小组的劝说声淹没在哭喊声之中,邓颖超被挤在人群中,治丧小组怕邓大姐受伤,赶紧拉起手来,将悲痛的人群往后退。
一直到周恩来的棺木被抬上了灵车,告别厅之中依旧回荡着震耳欲聋的哭声。
周恩来生前曾经和邓颖超说过很多次,丧仪一定要从简,规格不要超过中央的任何人,一定不能搞特殊化。
而就连邓颖超也没有想到,从长安街到八宝山,都是来送周总理最后一程的群众。
那是北京最冷的季节,男女老少冒着严寒聚集在道路两旁,他们戴着自制的黑纱和白花,脸上的泪水都好像会被迅速冻结。
图|手捧周恩来骨灰,邓颖超悲痛不已
下午5点,灵车从医院驶出,缓缓进入了长安街,送灵的车队延续百余辆,排开就有几公里长。
人们目送着车队,一直到最后一辆车都走远了,还站在原地哭泣着。
如此隆重和悲壮的送别场景,邓颖超看了更为心碎。
周恩来怎会舍得这么多群众,为了他站在寒风中苦苦守候着,特别是体弱的老人和孩子们。
邓颖超连连催促,让前面开路的警车开快一点。但当时没有通讯工具,这一路还是走了整整一个小时。
灵车到达八宝山公墓之时已经天黑了,邓颖超对火化提出两点要求:“骨灰一定要完整、安全。”
图|年“十里长街送总理”的真实照片
“完整”就是骨灰要全部完整地放在一个骨灰袋里,不能分装成几份。“安全”是火化前一定要将火化炉清扫干净,火化前不留其他人的骨灰,火化后也不能留下周总理的骨灰。
八宝山的火化工人出于对周总理的敬意,在单炉的基础之上连夜新建了一个专门火化周总理遗体的火化炉,工具都是新的,这些设备、工具至今都还保留着。
为期3天的吊唁活动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内举行,正厅上面悬挂着周恩来的巨幅遗像,遗像下方桌上安放着骨灰盒,上面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,骨灰盒下面则是邓颖超送的鲜花花圈。
图|吊唁仪式的灵堂
从周恩来去世那天起,邓颖超每天要向他献上一个鲜花花圈。当时正值北京的冬季,鲜花几乎无处可买,花店每天从广州空运一批鲜花。
广州知晓这些花是邓颖超买来送给周总理的,坚决不愿意收费,邓颖超却坚持让赵炜按照原价元付款。
遗像的两侧放着,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,中央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、以及各界单位群众送来的0多个花圈,一直漫延到大厅门外的平台和台阶之上。
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听闻后十分痛心,想要亲自来北京吊唁,中央经过商讨后没有同意。金日成派专机送来一个用翠竹制作的花圈,放在大门外非常显眼的地方。
14日下午吊唁仪式结束之后,各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向总理的遗像行三鞠躬礼,由邓颖超亲自捧着骨灰盒。
她转过身来,对着在场的工作人员深深鞠了一躬:“几天来大家都很辛苦,我和恩来感谢大家!”
很多工作人员这些日子里都是紧绷着一根弦,他们和大家一样十分悲痛,眼泪水就没有停过,但必须要振作起来,保护邓大姐的安全,维持告别仪式和吊唁仪式的秩序,安抚因为过于悲伤、情绪悲痛的同志们,每次送走大批群众,大家都瘫坐在地上,泪干了,全身就像抽空了一样。
图|邓颖超手捧周恩来的骨灰
邓大姐的一句话让工作人员们数日积压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,他们感动得嚎啕大哭,全部簇拥在邓大姐的身边,一路送她走出了大厅。
吊唁结束之后,治丧小组马上去人民大会堂设置灵堂,为追悼大会作准备。
追悼大会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由谁来致辞。
江青提出由王洪文致悼词,王洪文认为自己不行,张春桥也觉得王洪文不够格,提出由叶剑英致辞。
叶剑英听后,对他们的儿戏心态大发雷霆:“给总理致悼词,应该是小平同志!无论从规格上还是从资历上,小平同志给总理致悼词是最合适的,别人都不合适。我提议由小平同志为总理致悼词!”
叶剑英的意见受到了大部分的与会同志的支持,赞成由邓小平总理致悼词。
15日下午,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。
参加追悼会的是首都各界多名群众,在走过周总理遗像和骨灰盒之时,他们无不痛哭流涕。
邓小平神情肃穆,代表中共中央宣读悼词,再念到“全党、全军、全国人民都为失掉了我们的总理而感到深切的悲痛”这句话之时,邓小平亦无法平复心情,声音哽咽,眼中含着泪水。
图|年1月15日周恩来追悼会上,邓小平致悼词
大厅内的群众受到了感染,更是哭得不能自已。
追悼大会后,北京的西长安街、西单一直到八宝山的十多公里街道依旧站满了人群。大家得知周总理的遗愿是将骨灰撒掉,不留坟墓,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周总理了。
为了不惊动群众和媒体,邓颖超和警卫员、保健人员、秘书从人民大会堂地下通道走出来,乘坐灰色吉姆车。
天色已晚,邓颖超来到了北京东郊的通县机场,将骨灰盒郑重地交给了执行撒骨灰任务的同志。
没有仪式,也没有其他人。
飞机起飞,邓颖超抬起手,对着远方挥了挥,和心爱的人、亲爱的战友做最后的诀别。
图|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
那天晚上,明月高悬,是冬日里难得的晴天。
飞机驾驶员不停抽泣着,含泪飞行了4个多小时。
周总理的骨灰分别撒在北京上空、北京的密云水库、天津的海河和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。
北京,有他朝夕相处的父老乡亲;
密云水库,是他心心念念的水利工程;
天津,是他开始革命、认识邓颖超的地方;
而黄河入海口,是他想要回归的“母亲河”。
他希望黄河的河水,能将他的骨灰带向大海,送到台湾海峡,他要看一看那里的同胞,告诉他们:未看到两岸统一,是他毕生的遗憾。